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

您的位置:120健康网 > 药品 > 安博灵

药品
  • 医生
  • 医院
  • 科室
  • 疾病
  • 症状
  • 药品
赏金寻医
分享到:

药品首页 药品介绍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药品对比 网友点评

药品简介

【商品名称】
安博灵
【通用名称】
人血白蛋白
【英文名称】
HumanAlbumin
【主要成份】
1.0ml注射液含:10g全蛋白至少含有96%人血白蛋白钠:0.17g(7.5mmol)钾:不超过0.004g(最高0.1mmol)N-乙酰-DL-色氨酸:不超过19.62mg(0.08mmol)/g白蛋白辛酸钠:不超过13.30mg(0.08mmol)/g白蛋白不含防腐剂分子量:66300
【性状及剂型】
本品为澄清、略粘稠的液体;几乎无色,黄色、棕黄色或绿色。
【适应症】
1. 失血创伤﹑烧伤引起的休克,小儿休克。 2. 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。 3. 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。 4. 低蛋白血症的防治。 5.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。 6. 用于心肺分流术﹑烧伤的辅助治疗﹑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。
【规格】
10g(20%,50ml)/瓶,每瓶含有10g人血白蛋白,浓度为20%,装量50ml。
【用法用量】
用法:一般采用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。为防止大量注射时机体组织脱水,可采用5%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适当稀释作静脉滴注(宜用备有滤网装置的输血器)。滴注速度应以每分钟不超过2ml为宜,但在开始15分钟内,应特别注意速度缓慢,逐渐加速至上述速度。 用量:使用剂量由医师酌情考虑,一般因严重烧伤或失血等所致休克,可直接注射本品5~10g,隔4~6小时重复注射1次。在治疗肾病及肝硬化等慢性白蛋白缺乏症时,可每日注射本品5~10g,直至水肿消失,血清白蛋白含量恢复正常为止。
【不良反应】
使用本品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,偶可出现寒颤﹑发热﹑颜面潮红﹑皮疹﹑恶心呕吐等症状,快速输注可引起血管超负荷导致肺水肿,偶有过敏反应。
【禁忌】
1.对白蛋白有严重过敏者。 2.高血压患者,急性心脏病者﹑正常血容量及高血容量的心力衰竭患者。 3.严重贫血患者。 4.肾功能不全者。
【注意事项】
1.药液呈现混浊﹑沉淀﹑异物或瓶子有裂纹﹑瓶盖松动﹑过期失效等情况不可使用。 2.本品开启后,应一次输注完毕,不得分次或给第二人输用。 3.输注过程中如发现病人有不适反应,应立即停止输用。 4.有明显脱水者应同时补液。 5.运输及贮存过程中严禁冻结。
【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】
5%人血白蛋白溶液尚未进行动物生殖方面的研究。尚不清楚给妊娠妇女输注5%人血白蛋白溶液时是否会对胎儿造成伤害或是否会影响生殖能力。只有当明确需要时,才可给妊娠妇女使用5%人血白蛋白溶液。
【儿童用药】
如剂量对儿童的体重是合适的,给儿童使用5%人血白蛋白溶液不会产生特别的或明确的危险。
【老人用药】
如有必要应用时,应在医师指导和严密观察下使用。
【药物相互作用】
本品不宜与血管收缩药,蛋白水解酶或含酒精溶剂的注射液混合使用。
【药物过量】
因本品有高渗作用,过量注射时,可造成脱水、机体循环负荷增加、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。
【药理毒理】
1.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:白蛋白占血浆胶体渗透压的80%,主要调节组织与血管之间水分的动态平衡。由于白蛋白分子量较高,与盐类及水分相比,透过膜内速度较慢,使白蛋白的胶体渗透压与毛细管的静力压抗衡,以此维持正常与恒定的血容量;同时在血循环中,1g白蛋白可保留18ml水,每5g白蛋白保留循环内水分的能力约相当于100ml血浆或200ml全血的功能,从而起到增加循环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。 2.运输及解毒:白蛋白能结合阴离子也能结合阳离子,可以输送不同的物质,也可以将有毒物质输送到解毒器官。 3.营养供给:组织蛋白和血浆蛋白可互相转化,在氮代谢障碍时,白蛋白可作为氮源为组织提供营养。
【药代动力学】
体重为70公斤的人全身白蛋白的总量估计约为350克,且分布在所有的细胞外室。白蛋白的半衰期为15到20天,代谢值约为15克/天。 对预防或逆转外围水肿所需的最低血浆白蛋白水平尚不清楚。一些研究者建议血浆白蛋白水平应维持在约2.5g/dL。这个浓度提供了血浆20mmHg膨胀压力值。
【贮藏】
室温下不超过25℃避光保存和运输,不得冷冻。
【包装】
玻璃瓶(Ⅱ型),溴化丁基胶塞50ml/瓶,70瓶/箱
【有效期】
36个月。药品一经开封,应立即使用。
【执行标准】
进口药品注册标准:JS20070126
【批准文号】
注册证号S20080046
【是否医保】
医保
【生产企业】
Baxter AG

问题快速问医生:

全国医生在线为您解决健康问题,足不出户问医生:

提问标题
您还可以输入25个字

0位专家电话咨询医生

就诊医生前的沟通,及就诊后的复诊,都可通过电话与医生本人联系

与医生通话
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