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诊断:
1.气滞血瘀:
证候:肛缘肿物突起,排便时可增大,有异物感,可有胀痛或坠痛,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。舌暗红,苔淡黄,脉弦涩。辨析:热结肠燥,湿热积聚,壅塞而血凝;或气虚,气滞,血行无力,均可致气滞血瘀,壅阻于肛门而成癥瘕症状。可见肛缘肿物突起,有异物感,排便时肛缘肿物可增大。血液瘀阻于肛门,则见肛门局部胀痛或坠痛,可触及硬性结节;气滞则脉弦涩,瘀血内停,故见舌紫,苔淡黄。
2.湿热下注:
证候:肛缘肿物隆起,灼热疼痛,便于或溏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辨证:中医认为湿热下注为肛肠疾病常见的病因,外痔亦无例外。饮食不节,过食辛辣,酒色过度等各种原因,均可致湿热内生,下注大肠、肛门,以致肠道气机不利,经络阻滞,浊气瘀血凝滞而生肛缘肿物。热结肠道、肛门,则肛门灼热疼痛;湿邪浸 yin,则生便溏;湿热相搏,则见舌红、苔黄腻,脉滑数。
3.脾虚气陷:
证候:肛缘肿物隆起,肛门坠胀,似有便意,神疲乏力,纳少便溏,舌淡胖,苔薄白,脉细弱无力。辨析:先天禀赋不足,或后天失养,或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,或劳倦内伤,久病不复,均可致中气不足,气虚下陷,无力提升,而出现肛门坠胀,似有便意,肛缘肿物隆起,神疲乏力,细少便溏,舌淡胖,苔薄白,均为气虚之具体表现。气虚则血液生化无源或日渐衰少;气血两虚,故脉细弱无力。
西医诊断:外痔分为以下四型:
1.血栓外痔: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外痔。早期在齿线以下肛管皮肤或肛缘皮下有血块,继之出现炎性水肿,疼痛较甚;水肿消退后,皮下可见暗紫色血块,触之较硬;炎症消退后,血栓结节不易被吸收,形成皮下硬结,常为大小不等的数个血栓球。
2.结缔组织外痔:由于肛门边缘的皱褶反复发炎、变粗变厚,或肛裂刺激组织增生而来。无静脉曲张,扩张,多生长在肛门之前后是其特点。也有数颗围绕肛缘的,平日柔软、无任何症状。当局部发炎时,可有红肿热痛,行走和坐卧皆受限制。因其无静脉曲张、扩张、故又有人称之为赘皮外痔。
3.静脉曲张性外痔: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扩张,刺激组织增生而成。多生于肛门左右两侧,平日无症状,只见一柔软之肉块。发作时可有红肿,甚至引起内痔外翻。此型外痔排便时用力努责可见肉块增大而硬,便毕即能自行复位。这种外痔多伴有内痔并存。
4.炎性外痔:肛门皱褶经粪便刺激,衣裤和手纸摩擦破损,或因肛裂引起肛门皱壁发炎,水肿所致。可见肛门皱壁发红,水肿伴少量渗出液。若反复发作即为结缔组织性外痔。以上几种类型外痔,若在发炎时,均可称之为炎性外痔。
痔疮诊断标准:
(一)内痔
一期:无明显自觉症状,痔核较小,质柔软,表面色鲜红或青紫,大便时痔核不脱出肛外,常与大便摩擦出血。
二期:痔核较大,大便时痔核能脱出肛外,大便后自行回纳,出血量较多,呈点滴状或喷射状。
三期:痔核更大,表面微带灰白色,大便时经常脱出肛外,甚至行走、咳嗽、喷嚏、站立时也会脱出,不能自行回纳,须用手推回或平卧、热敷后才能回纳,便血不多或不出血。
(二)外痔
1.炎性外痔:肛缘皮肤皱襞突起,有红、肿、热、痛的炎性表现。
2.血栓外痔:因便秘或排便时用力过猛,而致肛门静脉丛破裂,血管外形成血栓,有皮下隆起、肿胀、发炎、疼痛。
3.结缔组织性外痔:因慢性炎症刺激,反复发炎,肿胀,致使肛门静脉丛周围结缔组织增生,形成皮垂。
4.静脉曲张性外痔:下蹲腹压增加,排便或肛门吸引器检查,均可见肛缘周围皮下曲张的静脉团瘀血,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突起,但可逐渐消散。
(三)混合痔
由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的直肠和肛门静脉丛扩张屈曲,相互吻合,括约肌间沟消失,使上下形成一整体者。
诊断混合痔必须注明:
1.外痔部位属于何种病理性质。
2.大小、部位(按时钟定位法)。
西医鉴别诊断:经久不愈之肛瘘外口,有的也出现高突之肉块,但其部位不在肛门边缘而在肛外,肉块上有小孔流脓水。肛门外还有粉瘤,囊肿和疣,也会发生肿块突起,其部位也都不在肛门边缘上,而且病程和症状也与外痔完全不同。
全国医生在线为您解决健康问题,足不出户问医生: